设置

关灯


    1.禾坪

    禾坪(晒谷场),有很多用途,农忙时晒稻谷、花生、黄豆等农作物,收粮后,村民会打下篮球活动下,到了晚上偶尔会放下电影,但常常会放映到一半时就开会,开完会后才继续放电影。

    如果运气好,隔一段时间,还有表演杂技的来村子里面卖艺,类似马戏团的。

    杂技表演就在那个晒谷场,他们会先表演一些高难度的杂技,博得满堂喝彩之后,就会拿个大碗,挨着围观的人群一个一个走过去,这个和现在电视上看到的卖艺表演是一样的。那时候,大家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钱,但碍于情面,大家还是会把自己袋子里面的那些可怜的几分钱,如一分、两分、五分什么的,扔到他的碗里面去,扔得哐嘡作响。

    当时表演的杂技是挺好看的,很精彩的。最刺激的节目,就是表演是切真人头,从颈部一把刀切下去,然后那个红色的液体像血一样的东西就哗哩哗啦的流出来了,流到晒谷场的地板上,看上去特别恐怖,小朋友们是看得胆战心惊!

    等到表演者把刀提上去,那个刚被切了头的人又活了过来,从躺着的板凳上站起来,有手扭扭脖子,活脱脱没事人似的。

    等那个杂技表演结束之后,小孩子满怀好奇地走过去看刚才洒得到处都是“血”的地板,细看发现红色的液体,颜色已没有刚才鲜艳,和红药水不有差异,可以确定这不是人血!

    那时候,农村确实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的,在晚上偶尔会有一对两公婆来到门坪,说唱五句板,一只手甩动两块麻(毛)竹片,另一个手敲打竹片不同部位,接着用带锯齿的竹片去互拉,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,然后两个人会和着节拍说唱,做老公的主唱,做老婆的副唱。声音高亢清扬带同情和哀愁,听后会让人很快进入故事情节,然后被故事情节吸引沉思和落泪。说唱的内容大多有痴情女、孝敬父母、中状元等这些情节贯穿其中。

    夏天的晚上,村里的男女老少一大群人,或站或坐地,听打“历格里”(五句板,以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命名),这在当时来说,是非常难得的文化快餐。下面说唱的是《乞丐与状元郞》的五句板——

    打开歌本唱分详

    来唱乞丐状元郞

    古城江北太阳县

    离城十里木家庄

    兄弟二人情义长

    兄弟二人情义长

    阿哥安名木有光

    老娣安名木有亮

    阿哥出门去经商

    老娣屋夸习文章

    老娣屋夸习文章

    青春年少力水强

    兄弟早年成双对

    有光老婆张大娘

    有亮老婆陈三香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2.看电影

    小孩子除了看杂技表演外,最喜欢的当然是看电影了,尤其是打仗的电影。

    那时候,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节目,更不要说今天的手机和电视了。如果碰上运气好,大约每隔几个月,村里就会放上一场电影。那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刻,为了看这场电影,可是准备了好几个月,小颖除了陪着父母在田地忙里忙外干农活外,还兼做家务。家里平时的主食基本是这样:早餐是一大锅头的番薯,有时还会夹杂着芋头和树番薯,当然,粥汤还是少不了的,早上,粥汤“绑”(伴着吃)番薯在当时来说是最丰盛的早餐;中午和晚上上也是煲白粥,喝粥汤,“绑”咸菜和菜莆,大眼妹经常“咄”(用嘴去吸)干粥汤给小孩子们吃稀饭。

    为了节省下一点口粮食,可以在晚上放电影时煲饭吃,小颖每次放米煲饭前,都会从已放在锅里的米捞回一些,再放在另外一个小的铁米桶里贮存,等到村里放电影的那个晚上,则用那个铁米桶里的米用来煲饭。

    村里放电影的晚上,不光是村里大人的盛事,也是村里孩子最开心的时刻。羞红的太阳已开始徐徐下山,刚收完稻谷的晒谷禾坪留下了些许未扫干净的谷子,禾坪还散发着余热。大大的黑边白幕银屏已用两条竹篙竖在禾坪办界的中间,禾坪的正中央放着两个大木箱垒成的基座,基座的上面放着一台会转动的机器,在机器的上面挂着用菲林连着的轮子,挂在竹篙上的大喇叭正在放着《保卫黄江》——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保卫家乡

    保卫黄江

    保卫华北

    保卫全中国

    风在吼马在叫

    黄江在咆哮,

    黄江在咆哮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那个年代的农村,有一场电影观看,是很多人的奢求,看电影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了。那时候专门有人来放电影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,大约是几个月才轮到放电影一次吧。在晒谷场,用两条晒衣服的长竹竿立起来。就是家里晒竹竿的,晾衣服的,左边竖立一个,右边竖立一个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白色的屏幕,然后再堆几块石头把它垒起来。

    那时候农村物质匮乏,特别的匮乏,看电影那天小星是最开心的了,除了有电影看外,在放电影的那天,家里就有米饭吃!而平时晚上是没有米饭吃的。

    那时候的农村,我们生产队的农户,是按工分发的粮。小星家里人口很多,但劳动力少,因为都是小孩子,所以分的口粮就很少的,为了给孩子们可以吃到点“饭粒”,大眼妹经常是自己先把粥汤喝掉,然后把“饭粒”给孩子们吃。

    “常时(经常)呀?(吸)溓(干)来畀细人哩食(给小孩子吃)。”大眼妹说。

    那个粥汤是很稀的。平时煲粥的时候,小颖就会把本来要煲粥的米,掏出来一点,放在一个铁皮做的小米桶里。就是等放电影的那天晚上,把那个平时节省出来的米呀,用来煲饭吃,平时都是喝粥汤的。

    到了放电影的那天,终于可以有个香喷喷的大米饭吃了,小星从天井跑到堂屋,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要到放电电影那天才有饭吃呢?而平时都是喝粥呢?除了生活苦,口粮不够的原因外,大眼妹是这样说的:“喝粥个话,会老系屙尿。”

    放电影一般是在晚上天黑之后,小孩是早早就在晒谷坪那边等放映员放电影了。各家各户都是自带凳子到晒谷坪观看电影。

    当时放的电影,大部分都是“打仗”的,就是现代人说的战争片,电影片源清一色是抗战题材,如《地道战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、《洪湖赤卫队》、《闪闪的红星》(胡汉三)、《白毛女》、《卖花姑娘》、《草原英雄小姊妹》、《农奴》、《上甘岭》、《渡江侦察记》、《烈火中永生》(双枪老大婆)、《平原游击队》(李向阳)等,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看的电影。

    下面是小春讲述小时候看电影的往事。

    “《卖花姑娘》,看了两眼泪汪汪,那个年代,看电影系奢侈消费了,哪里有电影放,就去哪里看,听到有电影放,在山上耙松毛(挑回家里生火煮水用)、挑水都会快些。平时要畀(给)家里个水缸挑满水,两只小手细嫩个皮同肚皮,经常被吊桶个绳勒得破了皮,邻居大捱(我)两岁,会帮提打水个吊桶绳子,心里十分感激佢;吃饭也会很快,有时甚至不吃饭,邀邀串串(邀集在一起)就出发。

    “《草原英雄小姊妹》,到现在都还印象深刻,两姊妹替生产队放羊,为了救掉在雪窟窿个羊,冻坏了脚,尽锤尽锤靴,最后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个截肢……

    “为了看电影,捱(我)等人(我们)那里都去看,走村过径,绿藤、绿藤、绿萝中学都去看过。看完后,捱(我)等人(我们)会唱着歌回家。

    “《农奴》在绿萝中学看嘅,票价系两角钱,为了看这部电影,捱(我)省吃俭用了好长一段时间,中午又冇吃饭,只系早上吃了一点饭,饥肠辘辘,看完回家时就只剩捱(我)与同学两个人,途经傍溪、游王窝,一路都系坟场墓地,只好壮着胆回家,回到家后,偷偷钻进被窝里睡觉。晚上也错过了吃饭时间,又不敢去弄来吃,只好饿着肚子到天亮。

    “个时候,哪里有电影,就去哪里看,一大帮人,上山下坡也唔觉得累,所以说人要靠毅力支撑着!个时候,最怕狗,会冲在那一帮人个后面,有佢等人在前面顶着,捱(我)就唔会怕。”小春说。

    当时还没有彩色电影,都是黑白的电影。但作为小孩子的我们,特别喜欢看打仗的。看了之后呢,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八路军,嚷着大人做一个木制的玩具手枪,然后学电影中的那个八路军战士,把木枪玩具别在腰间,感觉挺神气的。

    有了玩具手枪还不够,便想着要模仿八路军战士,把头上的帽子整得有棱有角的,虽然是戴在了头上,但是帽子上没有五角星啊,于是很想有五角星。

    “哥哥,捱(我)爱五角星。”小星求起了哥哥小万。